但亚平:密院学子公认“最没有套路”的教授——记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教书育人奖”获得者但亚平教授

International Affairs Division 2019-09-11 1779

【编者按】

坐拥世界顶尖高校的学位和工作经验,胸怀名校名师传授给他的教学套路,他却没有驾轻就熟,

引经据典,而是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在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智慧型”课堂…

 

【名师名言】

  • 想要有所发现,必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
  • 所有的“神来之笔”都是深入浅出的研究和明理。
  • 我享受课堂的乐趣,教学让我更严谨。 


 

坐拥世界顶尖高校的学位和工作经验,胸怀名校名师传授给他的教学套路,他却没有驾轻就熟,引经据典,而是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在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智慧型”课堂,确立了推翻前人的“颠覆性”理论,培养了与众不同的“创新性”人才。他就是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获得者但亚平教授。
创立“最后十分钟”课堂教学法的讲坛新秀

201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求学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但亚平选择回到祖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队伍。
至今,但亚平仍然对自己在交大上的第一堂课记忆犹新。“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面对台下60多名年轻的面孔,我的手都在发抖。因为从这天起,我任何一点所教所授都可能会对他们今后的道路产生长远影响。但我很快明白过来,就像我们交大众多优秀老师那样,只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想问题、做事情,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亚平2008年至2012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曾师从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教授,并向他求教过如何提高报告和授课的质量与效率的问题。拥有哈佛大学和国际学术界众多头衔的马祖尔教授是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理论的发明者。该理论认为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学习是一种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同伴教学法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和互动,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名师名片】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但亚平博士于199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哈佛大学任博士后和博士后研究员,2012年5月加入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先后获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ies)颁发的博士后研究员奖和国家“千人计划(青年组)”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