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愈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国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共同成长,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力量。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上海交通大学推出“丝路青年说”系列文章,讲述“一带一路”交大人的奋斗故事。

 

 

 

 

 

 

人物简介

 

陈愈(Alemu Medhanit Yekunoamlak)来自埃塞俄比亚,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二年级。她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和多项学术成就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陈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可穿戴系统领域,尤其是使用软声波导管进行可穿戴静态手势识别。

 

 

 

 

 

 

因为热爱,选择交大

 

“中国发展很快,而且有很多领域都排在了世界前列,这是我选择来这里读书的原因。”陈愈说,她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是因为交大地处上海,在这里能接触到很多前沿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机会,同时,交大也拥有顶尖的机械工程专业,和她的兴趣很契合。

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后,陈愈加入了可穿戴系统实验室,探索人体运动和运动改变的原理。该实验室由 Peter Shull 教授指导,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生物机器人实验室。目前,实验室有 13 名成员。他们关注在实验室、医院和自然环境(如家庭或办公室)中的人体运动,结合机器人、触觉和生物力学原理,创建独特的传感器、实时模型、传感器融合算法和新颖的反馈设备。他们的研究成果日后有望应用于医学及运动领域,如用于骨关节炎和中风的康复,以及增强在篮球和跑步等运动中的表现。

 

 

 

 

 

 

聚焦可穿戴系统,助力运动康复

 

陈愈目前正在参与一个“利用软性声波波导进行可穿戴静态手势识别”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研究软性可拉伸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一种人造皮肤,柔软、透明、可拉伸,可以佩戴到身上,检测手指关节的运动。陈愈和课题组开发的设备是首个使用软超声波波导传感皮肤来检测手指关节运动的,它可以自由伸缩,能适应不同的手部尺寸,也不会干扰手指的灵活性,在康复和手语翻译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喜欢现在做的研究,它可以让我帮助到更多人。”陈愈说。

 

 

 

 

 

 

 

团队协作,携手共进

 

在交大,陈愈和中国同学在小组项目中的合作非常愉快。“我结交了终身的朋友,他们对我来说就像家人一样”。这种团结友善的氛围也让陈愈在实验室里也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是一个非常具有团队精神的队伍”,她说,“我们会在组会上提问和反馈,也会与教授进行单独交流,讨论我们的研究进展和计划。”她的导师Shull教授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不仅为她研究的每一步提供建议和指导,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与公司和国际机构合作进行项目研究的机会。实验室配备了各种高端的电子设备,对于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导师也给予最大的支持。“一位博士生学长目前和我一起从事软传感方面的研究,平时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陈愈表示。

 

 

 

 

 

 

 

筑梦未来,继续向前

 

在被问及下一步的规划时,陈愈回答说:“我目前正在考虑是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开始职业生涯。”她继续说道:“但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想继续在中国待一段时间,丰富我的经验,并进一步熟悉汉语。”她对自己当前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氛围和条件、学校和上海的生活非常满意,因此在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会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然而,她不确定自己是想要继续在学术界还是转向产业界。在咨询导师的建议后,她决定先做一份实习工作并感受工作环境,以便更好地做出下一步的决定。在教授的帮助下,她成功申请到了一份在上海的实习,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实习。“相信这将会为我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以帮助我决定我的未来职业道路,”她说。

 

 

 

来源:交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