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大城市社会包容性水平考察与韧性治理创新设计

项目背景与意义

《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表明,技术变革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方式和非传统性的就业机会等重大利好。但与此同时,技术变革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社会的社会包容度下降和治理失衡,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收入不稳定和社会保障缺乏的普遍担忧。东南亚地区是新兴的“世界工厂”和全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当下技术转移、技术升级和失业潮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其就业问题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不断恶化。最终不仅衍生出贫困、健康危机、以及极端主义犯罪等众多地区性的社会治理难题,也日渐演变为全球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急需应对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东南亚城市治理的社会包容性、统筹协调城市各方面利益、打造具有韧性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对东南亚地区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方,本项目对培养交大学子国际问题意识、文化沟通和研究能力亦为重要,有利于树立交大学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我校在国际性的公共议题中发出“交大声音”,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问题贡献智慧与解决方案。

项目目标

本项目以“东南亚大城市社会包容性水平考察及韧性治理创新设计”为题,拟从“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和“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两个维度出发,研究增强社会包容性对提升城市韧性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东南亚地区城市的韧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其中,“社会包容”被世界银行定义为“改善因其身份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融入社会的能力、机会和尊严的过程”;“社会韧性”是“城市治理韧性”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被“韧性联盟”组织定义为“群体或社区应对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变化导致的外部压力和扰动的能力”。

具体研究目标包含三个内容:(1)城市社会包容性的评测和分析;从社会包容性相关理论和东南亚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出发,构建出适合东南亚城市治理情境的评测体系,并在实地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出东南亚城市社会包容性的具体指数和现实态势,并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韧性水平评估。从社会韧性的相关指标体系出发,通过国际公开数据的收集,评估东南亚地区城市治理的社会韧性水平,并撰写研究报告。(3)韧性治理的创新框架与工作路径。通过社会包容性水平和社会韧性水平的评估,以及实地案例的分析和总结,研究东南亚城市社会包容性与社会韧性之间的因果机制,并为东南亚地区城市治理提供对策建议。

项目执行方案

1. 团队组织与招募:(1)确定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等团队核心成员;(2)在目前的队伍基础上,面向全校发布项目招募公告,组建项目团队。

2. 研究方案制定:(1)共同商定研究主题并论证研究细节;(2)团队分工、任务认领和负责人敲定;(3)开展前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4)确立调研计划与时间。

3. 调研前期准备:(1)联络组:与吉隆坡、曼谷两个城市的马来亚大学和玛希隆大学城市治理专家确立联系,并将确定的研究方案和调研计划发给对方进行商议和修订;(2)后勤组:负责团队成员的信息、机票和签证等事宜,以及准备相关调研物料。

4. 调研中期安排:(1)按照前期计划,先后访问马来西亚吉隆坡市、泰国曼谷两大城市,并与马来亚大学、曼谷玛希隆大学城市治理专家再次核对调研方案,在与当地政府联络后商定调研行程;(2)调研团队按照计划和日程开展调研,每天固定时间外出和返回,每天调研结束后做好资料整理工作;(3)调研结束后核查所有资料并做好归档工作。(4)服从集体安排并有序从调研地归国。

5. 调研后期总结:(1)按照前期分工,撰写调研报告,并开组会讨论和修订报告细节;(2)分组展示,评选并奖励最佳调研报告;(3)联络组撰写新闻稿并通讯。

6. 项目调研团队解散。

项目管理措施

1.  安全准则:(1)学生在整个项目期间须服从项目组织方的规定和要求,接受项目方的统一安排和管理;(2)调研期间须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3)调研期间不得擅自中途中止回国,若因故必须中止参与,必须向组织方提出申请,经批准后需在项目方陪同下提前回国,回国返校后需准时向项目方反馈;(4)参加项目时需按照项目方统一要求购买保险。

2.  质量保证:(1)项目期间学生需恪守学术诚信、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保质保量完成分工任务;(2)调研实践需认真尽责,不弄虚作假;(3)报告撰写需认真对待,如实写作。

3.  奖励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评审小组遴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调研成果若干项,并由项目方颁发相应的奖金、荣誉证书及精美奖品。

4.  费用说明:本项目对参与者不收取任何费用,调研期间帮助免费办理签证、机票和住宿。项目内其它集体花费支持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