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相关情况

团队于2019年7月27日上海出发,8月3日从新加坡回国,共八天时间。主要在新加坡地区进行考察,团队由3名老师,8名学生,共十一人组成。

二、考察主要内容

本团队主要赴新加坡地区对新加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进行调查学习。重点考察了新加坡垃圾治理的前中后端治理情况,进行了社区、租屋参观;商业区域、一般企业的垃圾清理情况;垃圾清运企业参观;罗弄哈鲁士湿地公园(工业废水处理基地);滨海湾花园(生物发电技术站)等地,并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厨余垃圾发酵处理实验室并进行了讨论交流。

目前新加坡以企业为主要力量开展垃圾收运及处理活动,政府掌握末端处理设备及制定标准,并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新型技术研发,新加坡城市垃圾整体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三、印象最深之处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参观时,一楼的角落里设置了生活垃圾分类的互动装置,垃圾箱分为金属、纸、塑料三类,一旁有不同的食品包装模型供参观者模拟分类丢弃的过程。当我们走进这一区域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爷爷,正在指导两个幼童将不同的垃圾扔进相应分类的框中。在身旁家长的辅助下,那两个路都走不太稳的孩子却像模像样地完成了垃圾分类。这一幕被团队成员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了下来。无论是在国家博物馆中专门设置垃圾分类历史展区,还是从儿童培养到老年的垃圾分类意识,都反映出新加坡对于垃圾分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举国上下齐心协力维系花园城市的美名。

四、主要评价

本次赴新加坡考察使团队对于新加坡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有了切实、全面的了解。其垃圾管理体系的亮点在于垃圾回收环节中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先进高效的后端处理技术,形成减量、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这两点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新加坡模式同样也存在问题,例如到2035年就将被填满的实马高垃圾填埋场。严格说来,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发展的轨迹,这个轨迹可以学习与模仿,也可以自主探索,这些都有助于认识未来。但是每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上的人,需要解决那个时间节点上的问题,新加坡是这样,上海也是如此。新加坡的垃圾治理也存在自己的问题,比如垃圾前段分类做得很不够,这也是他们需要解决的地方,而目前上海前段做得相对较好反而可以给新加坡带来一些经验(或教训),绿色花园与“绿色牢笼”的距离其实很近。

五、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表:

1

国际与调研总结报告:新加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2

中英文通稿

3

视频

4

照片

5

活动日志

6

媒体文章(3篇):

【澎湃新闻】新加坡系统性垃圾处理考察报告

【澎湃新闻】新加坡政府垃圾末端处理的案例考察

【中国网】政府企业互动,行政市场协同—新加坡垃圾治理经验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立项与出发时间仅一个多月,而新加坡城市固废垃圾处理的重要标志地实马高岛填埋场需要至少提前两个月预约,此次未能实地参访。下次计划社会实践时就先做好计划,提前预约。

七、进一步计划

    团队还在准备新加坡垃圾处理的咨政建言,准备将新加坡调研收获撰写成专报递交上海市主要领导。

八、国内外重要媒体相关报道链接

1、【澎湃新闻】新加坡系统性垃圾处理考察报告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434756

2、【澎湃新闻】新加坡政府垃圾末端处理的案例考察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454828

3、【中国网】政府企业互动,行政市场协同—新加坡垃圾治理经验

链接:http://business.china.com.cn/2019-09/19/content_4089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