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

项目背景与意义

“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企业锻炼自身本领、融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下,该双重意义则更加突出。

如今,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非洲国家的重要经济伙伴,活跃于贸易、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援助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中国在该四个领域中的经济体量均处于全球国家在非洲大陆和巴基斯坦等“带路”国家中的领先地位,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甚至是次级国家的五倍以上。特别的,巴基斯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以其承前启后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门户。中巴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具体表现了六大驱动力,首先是双方政府有关《2017-2030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发布,形成了顶层设计;其次是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和港口建设领域的紧密合作;最后是私营大型企业、私营资本以及小微企业和商户,在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引领下,自发地参与到巴基斯坦的经济生活建设当中。据巴方统计,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巴基斯坦最大贸易伙伴,17-18财年,中巴贸易总额达132亿美元,占巴基斯坦贸易总额的16.4%。

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充满挑战,具体表现为:

第一,适应国际工程技术标准与操作流程:不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小型私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往往面临与国内市场有差异的建筑和工程技术标准、透明和复杂的项目操作流程,加之语言的障碍和需要投入的学习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运作颇感压力。具体案例就包括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介入的工程项目通常需要执行严格的招投标过程、透明和周期性的工程进展报告以及严格的采购和劳工标准。

第二,落后的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表现: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常以高效和高品质的工程项目著称,而对工程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估方面注意力不足。而且,活跃于“带路”国家的中国公司远不止这些国有重要企业,中小国有和私营企业在海外的实践和行为因疏于监管,而面临环境违规、引发当地社会问题、遭受不良公司治理指控的风险,例如生态污染、当地文化设施保护、工程安全问题和腐败贿赂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央也已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和《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指导性文件。

第三,力争经济与社会的多方共赢:实现中国企业和当地社会的共赢应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目标,但是如果仅停留于口号层面,则会面临潜在的公关风险。在劳工方面,除了有意识地建立对当地劳工的雇佣、技术培训和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外,中方企业和政府同样需要制定量化的衡量指标、机制和流程,形成PDCA系统。同样的逻辑可以应用于社区援助、自然资源开采等领域。

第四,地方文化与宗教派别适应力:“带路”国家具有多样的文化和宗教流派,且不同的种族和宗教之间往往存在政治敏感性,甚至是暴力冲突。举例来说,伊斯兰教主导的巴基斯坦与印度教主导的印度就存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宗教冲突,不同的教派又有相应的习俗和教规。中国企业在“带路”经营需要合理应对两方面挑战,一是避免出现违背当地社区文化或宗教习俗的行为,从而丧失在当地的经营权力;二是尽量避免参与派别斗争,保持中立。

第五,媒体与公关能力:实践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如今西方媒体常常以中国企业与政府在海外的不良实践为由,诟病中国企业在“带路”国家的投资是“掠夺性的”。此时,中方企业应逐渐培养自身的媒体公关能力,以事实进行回应,同时不断改善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第六,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能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应不仅依赖于国内资本的支持,特别是在大型基础设施和外商投资方面,还需寻求国际资本的支持。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是一套复杂的、以西方为主导的机制,在这方面中方企业仍处于偏弱势地位。中国企业提升国际资本运作能力,既是抓住国际资本市场的机遇,也是倒逼自身管理能力改善的途径。

综合上述国家战略、国际环境和中国企业在海外实践情况,为促进中国企业以更专业、更有力、更饱满的姿态走出去,第一,项目目标完成对当前中国企业在“带路”国家(以巴基斯坦为代表案例)实践的客观调研,尤其是上述提到的五个领域的问题、挑战、机遇与解决方案,这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第二,中国企业的未来落实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项目以专业的管理团队、国际化的队伍、跨学科的成员,旨在促进交大学子形成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的正确的国际观、认识中国企业海外生存现状、理解成为一位有国际竞争力工程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条件,同时锻炼扎实的研究能力和实操技能,帮助学生成为交大国际工程人才教育的典范。最后,依托课题组长期项目经验与资源,该项目旨在与中国企业形成长期项目合作关系,以产研结合的方式提升中国企业表现;与巴基斯坦等“带路”国家政府、企业与高校代表建立紧密联系,推动后续国际项目和当地长期应用实践;与多边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促进跨学科、多利益相关方的研究合作与人才交流。

项目执行方案

本项目拟对本项目的执行前(调研准备期)、执行中(现场调研期)及执行后(调研总结期)三大部分进行合理及细致计划,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项目团队以巴基斯坦为具体调研对象,展开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丝路国家”已有与在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调查及研究工作,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和相关合作单位的科研及技术储备,为调研中所发现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将相关成果以多种途径在工程中加以应用。本项目致力于应对以下几个挑战性难题:

1. “丝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现状及中方企业参与现状?

2. 如何在欠发达国家及地区实现可持续性与普惠性基础设施投资及建设?

3. 基础设施建设涉外项目对当地国家及投资国带来何种回报及潜在风险?

4. 中方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涉外项目的动机、流程、风险、难点及应对策略?

5. “丝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规范、施工技术、专业培训等领域的表现? 本项目拟在广泛而全面的文献研究、专家采访、现场调研及案例分析基础上,完成以下成果:

1. 设计完成标准化调研问卷、采访量表、案例记录表,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保存相应调查结果及影像资料;

2. 整理本次项目原始调研资料及影像资料,设计“丝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涉外项目案例模板,建立相应标准化案例库;

3. 整理并研究调研结果,联合国际组织及行业协会,发布“丝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涉外项目研究——以巴基斯坦为例”中英文双语报告,并通过相关机构平台或数据库公开发表;

4. 对本项目设定的 5 个挑战性难题,撰写相应的调研报告;

5. 建立微信公众号及微博账号,发布调研过程中分阶段成果(各类推文、调研报告等)或影像资料(无人机拍摄资料、Vlog 等),并邀请相关媒体、高校及行业公众号或微博号进行转载;

6. 以调研发现的现有挑战性难题为基础,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工程技术、专业培训的应用方案,并与相关单位或机构分享;

7. 以上海交通大学 ICE 培训中心为基础,联合合作单位制定丝路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人才培养体系;

8. 初步建立“丝路国家”涉外项目信息共享平台,目标服务中方企业及行业内供应商;

9. 以本次研究为基础,整理相关学术性材料,拟在后期发表学术类专业论文1-2 篇;

10. 为该项目今后持续运行制定进一步工作计划。

项目管理措施

项目管理措施以项目组织架构为载体,分为咨询委员会、项目管理核心、财务小组、人力资源小组和项目执行团队五个部分,各自负责执行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进度管理、项目例会制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具体实施(研究与分析、媒体与公共关系、后勤保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