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即将召开的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新闻网和第十二次党代会专题网、交大发布、上海交大报共同启动“风采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各单位、各领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党建为引领,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续奋斗谋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
——持续加强战略谋划、推进全球参与,做好“引进来、走出去”赋能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内涵建设多举措提升管理服务支撑,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推进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球交大”战略体系。
——对外积极拓展优质国际合作资源打造“全球朋友圈”,对内打造全球共通的学习工作环境提升“在地国际化”水平,校内外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国际化生态,致力于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赋能全球胜任力和全球领导力人才培养,建设“全球创新课堂”,形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暑期课程、交◦通全球虚拟课堂、国际合作学习(COIL)课程、国际组织实习等系列品牌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国际化是上海交通大学重要的办学特色。学校身处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对外开放的勇敢先行者和坚定实践者。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坚持以开放合作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五年来,学校内联外通、创新开拓,积极推进构建“全球交大”战略体系,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与成绩。
坚持党建引领,谋划并推进构建“全球交大”战略体系
2020年12月,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促进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全球交大’战略体系”建设任务,提出“开放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推动力”。五年来,学校持续加强战略谋划、推进全球参与,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推进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好“引进来、走出去”赋能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内涵建设多举措提升管理服务支撑。通过重点实施全球影响力提升计划、全球领导力培育计划、国际化战略合作计划、国际化环境治理计划四大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球交大”战略体系。
学校积极拓展优质国际合作资源。在维系已有伙伴高校关系、积极扩展新伙伴高校的同时,甄选并推进与核心战略合作伙伴高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与150多所大学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并与其中60余所顶尖高校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以种子基金为抓手培育交流合作“全球朋友圈”。深度参与U21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等多边机制平台,发起成立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成立第一届国际咨询委员会,推进提升国际影响力。以世界一流精品海外校园为目标,建设新加坡研究生院。成立德国中心,促进国际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在校内打造全球共通的学习工作环境,提升“在地国际化”水平。持续推进与海外伙伴高校合作办学,凝练国际化办学经验《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引进探索为我所用,再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推进学期交换等深度访学项目,近一半本科生有海外游学经历,来自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交换生人数大幅增加。建设“全球创新课堂”,形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暑期课程、交◦通全球虚拟课堂、国际合作学习(COIL)课程、国际组织实习等系列品牌项目。国际学生培养获得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八年认证期,来华留学工作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交大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第一个标杆”。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声誉、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开放办学成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推进系统构建,校内外共同组成有机的“国际化生态”
在拓展“全球朋友圈”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聚焦国际大学联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稳步实现从“倾听”到“分享”再到“贡献”的跃升。丁奎岭校长当选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执行委员会委员,张兆国副校长进入U21大学联盟教学领导人协作组,我校教授深度参与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可持续城市与景观平台创建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工作组。2024年,成功承办U21大学联盟全球教育大会。这次会议是U21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会议,共有包括35名副校长和副教务长在内的115名代表参会。会议开创了多主题并行的模式,获得海外嘉宾和U21秘书处高度评价,并以“SJTU会议”载入U21历史。
成功举办APRU本科生领导力暑期训练营,来自25所成员高校的66名本科生在十天的时间内围绕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城市食品安全和保障、城市环境保护、城市赋能更迭等角度讨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青年对话交流。
积极推动开展高级别人文交流和民间外交,服务国家教育大外事工作格局。承办2024五星国际名校挑战赛,现场3000多名观众观看上海交大男女篮球队和纽约大学男女篮球队两场比赛。我校与纽约大学的师生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双方的球员促进了交流、结成了友谊。
28个院系149名师生组成我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学生出访团“新时代中日友好团”,访问东京、大阪、静冈、名古屋等地的大学和企业,参与植树、环保讲座、防灾等公益活动,不仅深化了中日两国青年在环保与防灾领域的合作与互动,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民间友谊,为中日友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强“大外事”团队建设,推进“管理人员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助力建设通晓国际教育惯例与规律、感知国内外形势演绎、理解学校国际化政策、具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
成立并建设外籍教职俱乐部,与外籍教职保持日常联系,组织文化参访、联谊、迎新等活动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根据外籍教师提出的关切,在线发布外教抵沪须知(Welcome Guide),提供来校前和到校后关于签证、交通、住房、工资、子女教育、校园工作生活等综合信息。
不断优化出入境管理与服务,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推进使用智能证照柜管理证照,并将智能证照柜融入现有的因公出国(境)管理体系中,率先实现了外事管理系统和证照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因公出国境流程进一步优化,实现批件、出入境记录页、情况说明等材料与财务系统对接,无需再线下打印,进一步方便了师生。近年来因公出访逐步恢复至高峰,高效、高质量的出入境管理服务有力保障了师生因公出访顺利进行。
打造服务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国际传播体系。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召开全校国际传播大会,探讨国际传播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建设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分中心,打造国际传播内容矩阵,着力提升内容质量、亲和力及实效性。海外社媒布局覆盖了七大主要平台,总粉丝量突破45万。以价值引领实施“全球挑战计划”项目,共有三个项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制作团队全程跟拍收录在外交部重要纪录片《对话东盟》中。全球挑战计划荣获上海市第十九届“银鸽奖”国际传播活动最佳奖,“中国帮助视障人士的‘导盲犬’机器人”全球传播项目获得国际传播活动优胜奖。
以国际化深度赋能全球胜任力和全球领导力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于2021年启动“交◦通全球课堂”计划,升级“智慧教室”硬件实现跨境同步教学,与全球顶尖高校合作“共享”“共建”课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现学生虚拟交换、线上课程学分互认。项目共累计向全球高校免费开放150余门次、400余学分、6000余课时的全英文优质课程,课程覆盖理工农医、人文社科,面向全球六大洲60余个国家/地区,惠及交大及海外学生近1万人次。项目获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于2022年起策划并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July Camp。活动秉承“学生驱动”和“科研兴趣驱动”的原则,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框架实现学科融合式教学。项目从全球视角出发,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我校深入合作,为项目提供实际案例支持。2025年,项目共开设17门公选课程,除校内学生选课外,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1189名学生报名参加。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组队,在国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讨、形成解决方案。
进一步拓展与国际组织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35个国际组织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交流互访、联盟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推动学院、教师、学生与国际组织链接、参与全球治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大学等多个国际组织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或达成内部推荐机制,开发定向实习岗位60多个,数量国内领先。推荐派遣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实地参加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国际劳工组织暑期学校、联合国大学数字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人才计划等实训活动,共计派遣50余名学生参加。
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aris21)、卢旺达国家统计研究所和性别监测办公室深度合作,组成校内多学科团队前往卢旺达实施“数据治理、性别平等与卢旺达数据实验室能力建设”培训项目,为非洲消除数字鸿沟、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交大力量。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师生工作坊、联合设计开发课程、SDG主题讲座、Movers可持续发展训练营、研究员派遣等举措,创新尝试引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全球实践知识和经验。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积极与合作伙伴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开展高质量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推进建设“全球交大”战略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各国优秀青年向往的求学目的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