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心遗落在了海德堡

交大孔办 2017-08-09 6880

看遍四季的决心

3年前来德国交流的时候,在深秋的时候达到,在寒冬的末尾离去。见过遍地金黄的落叶,见过落雪无声的枝头,却没有经历过欧洲的春暖花开和白昼漫长的盛夏。离开德国的时候,我回望马格德堡滴水成冰的街头,心里暗下决心:我还要回来,我一定要看到你最美丽的模样。

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告诉我有机会去海德堡孔子学院做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我当时对于孔子学院、志愿者的职责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想想去的是歌德把心遗落的地方,看遍春夏秋冬,就觉得莫名的激动。

志愿者

真正开始了解孔子学院这个传播中国软实力的机构,和志愿者精神,还是从北京为期6周的培训开始的。当我们这些小语种的“外行人”开始学习系统的教学方法、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当我们太极拳、中国结、简笔画还有各式吹拉弹唱都要有所涉猎的时候;当我们参加防空演习捂着鼻子从“火灾现场”突出重围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当一名志愿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志愿者带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漂洋过海,志愿者更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最直观体现,作为一名被选中的志愿者,我任重道远。

海德堡

海德堡一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漂亮。

坐落于奥登林山的边缘,整个城市傍内卡河而建。奥登山峡中的内卡河在这里流入莱茵平原,在几十公里外的下游流入莱茵河。青山绿水间的海德堡,石桥、古堡、白墙红瓦的老城建筑,充满浪漫和迷人的色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海德堡是浪漫德国的缩影。老桥上游人如织,即使是在旅游的淡季,老桥上也永远是络绎不绝的人群。桥头的铜猴雕塑15世纪时是“丑陋、无耻、欲望和虚荣”的象征,用来讽刺“过桥费”,也表达了桥门内外众人平等的含义。今天的铜猴,已是1979年的作品,给经过老桥和桥门的游客,带来更多的是愉悦。抚摸猴子左手上的铜镜,会带来好运;握一握猴子的右手手指,就是他日重回海德堡的祝福;而一旁的一对铜鼠,是雕塑家的签名,也有多子多福的含义。

海德堡不仅是旅游名城,更是最古老的大学城。不同的院系分散在老城的各处,食堂、图书馆也 所有人开放。学习倦怠了,偶尔放眼远眺就是惊鸿一瞥,窗外内卡河的风光无限,美不胜收。海德堡虽小,却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街道上是来自全世界的年轻面孔,各种文化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非洲文化街,德美友谊节,日本动漫展……还有不经意间就会遇上满脸憧憬和期待的亚洲姑娘,你只要和她眼神对视,就知道她的身上里流着和你同样的血脉。


孔子学院

海德堡孔子学院更是一个让我惊喜,让我温暖的大家庭。无论是中方的老师志愿者,还是德方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抱着同样的目标来到孔院,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而奋斗着,那就是——让汉语文化发扬光大,越走越远。同事之间没有误会,大家都抱着沟通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跨文化的各种问题。海德堡孔子学院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很高兴在我工作的这一年,见证了它更长足的发展。我见证了第15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大区决赛在我们孔院的组织下圆满成功,自己也全程参与了:比赛日程文件翻译,证书制作,评委选手邀请及接待,会务工作。头一次了解到举办大型活动,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辛苦;我见证了“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首次在欧洲成功举办,作为组织者的海德堡孔院从培训到笔试再到面试无不亲力亲为,大到考务信息登记,小到考场桌椅板凳的排放,都藏着学问;我也见证了内卡河畔中国村展览的盛况,起中文名字、剪纸、画脸谱、折花灯……这些包含着中国传统民间智慧的手艺活吸引了大批德国民众的目光。作为孔院特色项目中德角“Chinacool”的负责人,我更是受益匪浅。每月第二个周三17:30-19:30,组织中国文化讲座,提供听众找语伴的平台。我负责确认讲座主题、制作海报、前期宣传、邀请嘉宾及听众、会场布置、现场主持与讨论。曾经举办的讲座主题有《11.11光棍节》、《猴年——大圣归来》、《黄河——从源头到河口》、《仁者——柏拉图与孔子之比较》等。

教学反思

我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教授中文课程,其中有一个非母语儿童班。大部分汉语学习者是6岁到10岁不等的德国孩子。很早就听说德国孩子的公平意识特别强,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了特别偏爱某一个孩子,或者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平衡,孩子就会大呼不公平。所以我在教学之初就特别注意照顾所有孩子的情绪,尽量把一碗水端平。

德国孩子的公平意识虽强,有些时候却被滥用了。虽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很注意,但是在做游戏的时候,有些孩子输了出局,还是会“耍赖”,指责老师不公平,尽管游戏规则是一开始就已经制定好的,过程也严格把控。这样一来就导致每次游戏都变成输的一方与赢的一方的争吵,甚至是哭鼻子。游戏想达到的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并没有实现,反而还带来无尽的麻烦。

根据教学中发现的这个问题,我总结了3条措施来应对。1. 耐心与出局的孩子解释,并且告诉他,游戏总是有输有赢,规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所以抱怨不公平没有用。2. 切不可因为某些出局的孩子哭鼻子就妥协(比如跟获胜的孩子发一样的奖品、计入额外的分数等等),这样也会引来获胜者的抱怨,公平就更不可能实现了。3. 在游戏一开始就规定好,给出局者适当的安慰奖(比如获胜者赢两张贴纸,出局者得一张等),这样至少出局者也会有心理安慰。

孩子有时候抱怨不公平,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心爱的奖品或者是期待的鼓励,这时候一直与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切莫较真,甚至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坚持自己的“公平”。一定要有实际的安慰来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所以不论输赢,奖励都是重要的。

成人班不存在纪律问题。如果提出一些语言知识问题,当时并不知道如何解答的话,可以坦诚告知,并回去查阅资料,下次再给予解答。德国人学习语言非常注重逻辑性,所以针对他们提出问题尽量要找到有力的理据来解答,这样他们会完全接受,而不是用“惯用语”、“口语”的理由来解释,大部分语法问题可以查阅办公室的工具书。

来学习中文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会更认可中华文化,对于文化差异也抱着更加包容的态度。因此他们有时候提出的跨文化困惑并没有敌意,老师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两方面来回答,也不必一定要说服对方,老师本人就是中国形象最生动的代表。

忘年之交

有一次在车站等车的时候,一对面容慈祥的老夫妇主动来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们十分兴奋。原来他们刚从合肥出差回来,对中国意犹未尽,看到我这个中国人,感觉像认识了多年的好朋友。春节将至,我邀请他们去看中国公派留学生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持续了4个多小时,两位老人依然兴致不减,回来的一路上在向我描述着舞台上表演的,他们在中国也碰巧遇到的事情。后来,他们待我如忘年之交,经常请我去他们家吃饭。德国人吃饭很简单,却也能看出为了招待我,他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老太太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彩绘瓷盘,把饭后水果切成美丽的形状,拼成绚烂的花纹,然后问我想不想中国传统的窗花一样美丽,神态宛若天真无邪的小姑娘。

致谢

可以说这一次来到德国,不敢说看清了德国社会的全貌,却也比上一次要更加贴近得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学会了垃圾分类,学会了在去别人家拜访的时候带上一束美丽的玫瑰花,学会了认真倾听不同的观点,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加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跨文化的藩篱。这一年来,我做了一份自己真心认同的工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自问也无愧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这一年的工作,让我远离国内的匆匆步履,远离家人的庇佑,却收获了人生所必须的自我审视与思考,可能以后不会再有,我希望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项目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海外对中文有兴趣的人能够得到志愿者的帮助,也让更多的志愿者有机会在海外度过一段从容而自由的时光,发掘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盛盈是我校派出到海德堡孔院的志愿者,服务时间是2015年9月-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