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 展望未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党员参观文博楼校史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2021-04-15 3506

2021415日,在交大建校125周年庆之际,结合四月支部党史教育专题,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党支部以探寻历史 展望未来为主题,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集体参观校史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各位党员认真聆听讲解,一步步探寻百廿交大的历史足迹。


此次文博楼校史馆之旅,全体党员不仅对交大校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更激发了党员同志对校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许多老党员同志看着交大办学历史上的重要文物、档案和文献,不禁唤醒了他们心底最亲切、最温暖的文化记忆,有感而发地向年轻党员同志回忆自己与交大的故事。许多年轻党员也从大量丰富的历史展品中感受到交大厚重的历史底蕴,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了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此次校史馆参观,每位党员老师再次近距离学习了我校光辉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体会到交大始终秉承的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领先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同时也启迪了大家对未来全球交大发展的新思考。

 

以下是参与活动的部分党员老师体会和思考分享:

“文博楼去过几次,内容丰富,一次可能看不完。看得出来,学校对校史和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大。建议年轻同志,还有最近几年加入国际化团队的老师们可以多去文博楼看看。以前交流口经常给老外介绍学校历史和概况,经常讲解陈瑞球楼校史展和成果展的内容。文博楼的校史展,陈列的实物、展品更丰富,整体设计是博物馆的规格,是我校厚实文化、让师生了解历史、亲近历史的有效途径。”(郭亮)

“参观了新的文博楼里的校史博物馆,感到非常令人震撼,多媒体展示形式让历史人物再现,历史的可读性、观赏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过去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参观过校史博物馆,但没有像这一次能够安静地读一遍交大历史。联系到今天上海交大在全球的地位,想必与交大辉煌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起点高、要求严、国际化与南洋工学的文化一脉相承,上海交大能够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先人的努力以及一代又一代校友的奉献。”(蔡玉平)

125年的校史,从南洋公学的校门开始,是历经沧桑巨变的历史,也是不断汇聚人才、接续学科发展的历史。虽经历分分合合、日军入侵占用校舍等各种挑战,交大人奋进前行、改革创新,演绎了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宏伟历史。国际化作为交大的根本办学方针早在125年前既已根植入交大,是交大办学基因。不仅仅表现于首任教务长是美国人福开森,也不仅仅体现在从一开始大批教师即为海归教师,最让我震撼的是当时毕业的学生以漂亮的手写英文所做的笔记、答的试卷,以及参加各种国际赛事所获得的荣誉。交大建校早期培养的学生就已享誉世界!彼时既已能做到,现在更能也更应该能做到,才不负前人、无愧于新时代。”(陈科)

“参观了新建的校史馆,特别关注了学校在发展历史上多个率先,比如率先派出访美代表团、率先接受巨额捐赠,等等,相信这些大事件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激发了自己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学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点点滴滴的好奇心。希望今后能把这些宝藏充分利用起来,激励自己和同事们明史知今,以国际化的精神助力建设“全球交大”!”(曹伟)

“有幸参观了新建的校史馆,对学校的发展史有了更系统性的了解,1897年制定的《南洋公学章程》,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高校最早的一份管理章程;1899年设立的南洋公学译书院,是我国高校最早的出版编译机构;1908年设置的电机科,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学科;1918年设置的铁路管理科,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管理学科;1920年建成的无线电台,是我国高等学校中首创的无线电台实验设备;1926年成立的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科学研究机构,诸多的交大之最凝聚成了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校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将不断的激励我继续学习,继续奋斗,对以后在交大的时光充满了期待。”(万芸芸)

“通过此次校史馆的参观,对学校整体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教职工党员,要坚持秉承校训精神,以史为鉴,以史励志,勇于担当,奋发作为,为继续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贡献一份力量。”(陆心怡)

“交大文博楼是交大百年历史的缩影。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参观过程中,一张火车票,一张毕业证书,一张试卷都展示了交大人严于律己、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光荣传统。“国际化”一直是交大与生俱来的标签,通过此次参观对交大的国际化血液又有了新的认识。1978年上海交大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学访美代表团,开启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1981年,上海交大接受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向学校捐赠1000万美元建造图书馆,开启了国内高校接受海外大额捐赠的先河。1992年上海交大成为国内第一所在海外培养MBA学生并授予中国学位的高校。这些开创性的国际化举措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身为国际化工作一员的使命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应该继续开拓创新,敢想敢做。”(张阳)

“文博楼的设计大气、典雅、庄重,校史博物馆的参观则非常震撼,交通大学125年的历程在校史博物馆一览无余,仿佛瞬间让我们穿越回了一百多年前,看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老一辈重大人艰苦奋斗、浴火重生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我们传承和发扬欲成第一等学问、第一等事业、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的优秀传统。”(巫晓洁)

“在国际交流处党支部的组织下,很荣幸参观了文博楼新校史博物馆。文博楼见证着我们交大的成长印记,也见证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变迁,是交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博物馆通过校史纵览、群英毕集、今日校情、交大文化等四个部分,带给我们一幅交大成长的大画卷,能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并为此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传承好、发扬好交大人的精神和基因,做交大故事的传播者,以奋斗的姿态,做好本职工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陆晓爽)

“在处里党支部组织参观文博楼校史馆的过程中,特别深刻地体会到了我校与生俱来的国际化特性。刚入校史馆,就看到南洋公学的大门下站着的三位历史人物,其中一位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位外国人便是美国人福开森,是交大历史上第一位外籍教职工。南洋公学诞生伊始,盛宣怀先生就请来了福开森作为监院(相当于今天的副校长或者教务长)。这位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的高材生不仅亲自设计了交大徐汇校区的上院、中院两栋建筑,还将足球、棒球和网球等运动引进交大,开创体育强校的传统。此外,最重要的是,福开森把西方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引入南洋公学,并依靠自己的关系网从在华教会学校及美国国内聘任西学教习十余人来校,形成一支稳定的西学教师队伍,为交大的国际化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的一名工作人员,了解外国人在我校的工作历史非常重要,这段历史可以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对传播中国形象也很重要。”(谢婷)

“记录着一座学校成长足迹的博物馆,有沧桑,有激情,有过去、有未来。人、物、时间轴,勾勒出上海交通大学的风格与风貌,作为交大的一份子,我骄傲。”(陈海磊)

“巍巍学府、百年书香。校史陈列馆承载了交大百年历史的缩影,汇聚了交大英才们勤学苦练的求学故事,参观陈列馆让我更加深刻地感知交大的人文历史情怀,学习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精神。”(赵丁慧)

“在参观文博馆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我校始终以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深入交大基因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不论是创校之初的课程设置、教材选购、教师任用,还是在后面发展过程中广纳人才,追赶比肩世界先进技术,都将国际化浸入在细节中。我虽然以前也参观过校史馆,但这次能够跟处里老师一起参观,感觉收获更多。处里有很多老师都亲身参与最近二十年来我校的重大活动,听他们描述当时的场景和趣闻轶事让我认识到,作为年轻同志,我们实际上是交大新历史的参与者和书写者。我们看似平常的工作很可能会为未来交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努力,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秉承前辈们的卓越传统,不愧于交大人的光荣历史。”(王玥馨)

125年来取得的这些成就离不开一代代交大人的努力奋斗,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交大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时代发展密不可分,我校历史也是整个新中国不断发展腾飞的缩影。作为新一代交大人,我们更需要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传承,在历史中创新,守护交大文脉,做交大历史的宣讲者和传承者。继承发扬我校优良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在新时代下继续发挥开创精神,用自身的奋斗在未来描绘出一幅更加精彩的交通全球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