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Karin、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士Michael Snyder做客第208期大师讲坛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2024-03-19 843

3月13日,著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Michael Karin教授与国际基因组学领域领军专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士Michael Snyder教授做客第208期大师讲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德楼二楼报告厅为交大师生分别带来题为《氧化线粒体DNA——一种由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感知的独特组织损伤相关分子特征诱导抗体介导自身免疫》与《深度数据与远程监测颠覆健康管理》的精彩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副院长郑俊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等嘉宾出席本次大师讲坛。校内二百余位师生认真聆听了两位大师的精彩报告。

60ce7ef650e05fb291ea632bcfecbee.png

范先群首先对两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介绍了两位科学家各自在NFkB与MAPK信号领域以及基因组学前沿技术研发当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殷切期盼同学们向大师们借智慧、积极开拓学术视野、问前人不曾问、探前人不曾探的领域。

在报告中,Michael Karin院士从以红斑狼疮为代表的自身免疫病,针对线粒体DNA的自身抗体如何产生这一科学问题出发,发现多次铝佐剂的注射能够诱导生发中心反应以及自身抗体产生,并最终诱导肾脏损伤。氧化的线粒体DNA从线粒体当中通过mPTP及VDAC通道释放入胞浆,并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从而诱导产生的IL-1β与IL-21进一步刺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介导了滤泡T辅助细胞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自身抗体生成。报告内容详实具体,步步深入,为阐明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的产生提供了机制方面的视角,同时也明确了影响自身抗体产生的关键分子激活通路和细胞类型。Michael Karin院士指出,未来的免疫学研究应当将注意力从肿瘤免疫当中转移到对自身免疫病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机体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原相互作用的认知。

Michael Snyder教授从组学和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两个方面,介绍了大健康领域的最新进展。不同于Michael Karin教授细致深入的机理探究,他的研究更多的则是侧重疾病的早诊与随时随地的健康检测,目前结合其基因突变监测与其他临床指证已经能够较为准确的获取特定疾病的发生状况。同时基于心率和血糖变化的监测手段也能够成功地判断新发的感染,实现了大健康领域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互动交流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Michael Karin教授就“氧化线粒体DNA的长度、序列特异性”,Michael Snyder教授就“能否基于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探寻生物钟周期个体差异”等问题给予了回答。

微信图片_20240318154627.png

讲座最后,苏冰向两位学术大师赠送了讲坛纪念品,以表达交大师生的崇高敬意,衷心感谢他们传授学术心得与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