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晋伟:Whangarei的日与夜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2024-01-08 486

2023年,我成为奥克兰孔子学院的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任教于新西兰Northland首府城市Whangarei的两所小学 。Whangarei的生活是典型的小城生活,就像Lens杂志描述的那样,“一切都在你可以触碰到的地方”。这里始终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上飘满了雪山般长而洁白的云,雨后常常出现清晰的彩虹,狭长的陆地带来了感觉上无限长的海岸,沙滩到处可见,旺盛的温带植被爬满了所有的山坡,地上处处都是柔软的绿草。我在Whangarei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同此地的气候和环境一般,舒适又安逸;同时,也让我始终充满了对异文化的兴趣,促使自己在新生活中不断了解、学习与交流。

工作情况

新西兰小学阶段注重单纯的教育,没有平时作业与考试,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就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全部内容。根据小学校长的要求,汉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汉语教学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使小学生能够接触、认识和体验到汉语与中国文化,接触、认识和体验的这一过程是最重要的,而是否能够掌握一定水平的汉语则相对不重要,也不是硬性要求。所以,小学阶段的儿童汉语教学最重要的在于让汉语融入到小学课程体系与教育体系之中,同时作为中国实际代表和形象的汉语教师也要慢慢融入到其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中。

融合毛利文化与意识

新西兰现在注重在教育中融入毛利意识,即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毛利文化与精神,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也要融入毛利意识。Whangarei整座城市都有很浓厚的毛利文化和精神,社会各方面都很重视毛利文化,这里的学校也是。我刚入学时,Hurupaki小学举行了甚大的毛利欢迎仪式Prophet来欢迎我,我也用毛利文化的方式,写下我的Pepeha,向学校的师生介绍了我的情况,包括家乡的情况、家庭成员等。

我的Pepeha

我在汉语教学中也会注意融入毛利文化和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毛利文化意识,是影响我教学的一大因素。文化对比是极为有效的手段。在汉语教学中,我通过毛利文化同中华文化的对比,来实现融入毛利文化意识,同时,这样也以一种新西兰本土熟悉的方式——毛利文化,更自然而然地介绍和宣传中华文化,教授汉语。

毛利文化与中华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社会观念和伦理关系上体现颇多。以下是一些有相似之处的地方:

创世神话。在毛利人的创世神话中,世界起初是一个整体,森林之神唐(T āne)与他的兄弟们分开了天父(Rangi)与地母(Papa)。这与中华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极为相似,盘古将一体的世界分开,分出了天与地;毛利人崇拜天与地,常提到sky father与earth mother,而在古代中国,人们也敬仰天地,在北京保存着天坛与地坛;毛利神话中的半神毛伊曾拖住太阳,使白天变长,而中国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深入考察的话,中国神话与毛利神话中有许多相似的故事。我在教学前同学校的毛利老师讲过这些相似的中华神话,毛利老师表示这些神话确实相似,而且适合小学儿童,是极好的教学内容。

玉石文化。玉石(当地毛利人称“Green Stone”)在毛利文化和生活中有着极为中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玉石是带有威严气息的神圣物品。毛利人会将玉石雕刻、制作为不同的艺术品,如项链吊坠、耳环等,作为饰品戴在身上,直到现在,课堂上的不少学生和老师还会佩戴玉石。而在中华文化中,玉石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玉石文化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部分,中国人爱玉、赏玉、佩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两种玉石文化相似颇多。

此外,毛利文化和中华文化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重视家庭关系、尊重年长者、敬畏神灵、毛利战船与中国龙舟等等。

在毛利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对比中,我发现了两者之间许多的共同点,在课堂教学时,我会先介绍中华文化,之后再介绍毛利文化中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们更容易感同身受,认识到中华文化身上所蕴含的普遍性。同时,将中华文化、毛利文化与英语文化同时进行展示、对比,能够形成明显的文化光谱,并以毛利文化为中介,更好地让英语文化的学生认识和接触中华文化。

儿童教学

我的教学对象是5-10岁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智成熟度不同,但大体上处于一个区间。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需要保证基本的纪律以使汉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自由。新西兰小学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由活动,不同老师对于课堂纪律的约束不同,可绝大部分学生会在上课是自由交谈,教室里说话的嘈杂声会很大。面对这一现象,我会使用一套明确的教学指令,来管理学生的活动。我在初期的汉语课上提前教授好基本的指令,比如将一起鼓掌或者一个响亮的口号约定为“停止交谈,保持安静”;将某一手势约定为“跟我说”,等等。我认为,只要保证了教师讲解和说明时的课堂纪律,在一定程度的约束外,学生们可以保持自由活动与交谈,从而使其身心保持自然的放松状态,促进其汉语学习。而如果过多地强调纪律,减少其自由的行为,小学生会难以专注,时长走神,而且会觉得汉语课堂无聊乏味。

上课示范发音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要逐渐熟悉儿童心理和学习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汉语教学。在心理上,小学儿童爱动,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没有变化的状态,比如一直坐在椅子上、简单重复一个词或句、眼睛保持在一个人身上。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使自己的声音与姿势经常变化,比如在讲解与提问时,我的声音会抑扬顿挫,并配有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也保持相对夸张的样子,且随声音进行变化,同时我也会走来走去,不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语音教学时,我不会直接让学生跟着自己读几遍,而是在短时间内融入一些其他小任务,比如在学“猫”这个词时,我会让学生跟读一遍,接着让他们拿起笔写下拼音,写完了自己念出来,所有学生写完之后跟读一遍,之后再让学生快速就这个词画一个简画,画完了自己念出来,全部画完后跟读一遍。这样一来动作变化多了起来,就避免了单调的重复问题,学生们也不会觉得单调乏味,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在操练时,我也会经常设计一些调动学生身体运动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动起来。

学校活动和小朋友玩耍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在备课时与该班级的负责教师了解学生在汉语之外的所学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够与其他课程更好地衔接,确认好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同时,我也会让班级的负责教师参与到汉语课堂的管理与互动中来,在汉语教学之外的空闲时间,我也会参与到其他课程的管理与互动中来,帮助其他课程的教师与其学生进行互动,在学生发生摩擦或者有其他问题时帮助课程教师解决学生问题。有时学生会因为与课程教师长时间的相处而对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说教感到厌烦,而让学生有新鲜感的我则可能会让其感到不同,而使其乐于接受。这样自己就可以慢慢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中华烹饪

在其中一所的Hurupaki(毛利语,意为雾气像火山的衣领一样围绕着它)小学里,教授汉语之余我负责中华文化展示与教学,其中一个学期我教授小朋友们中华烹饪,与他们一起制作并体验了一些中华传统美食,包括宫保鸡丁、西红柿炒鸡蛋、炒饭、饺子、粽子、糯米凉糕、烤牛肉串等等。

端午节:粽子与糯米凉糕

饺子:饺子是当地最受欢迎的食物,受欢迎程度远超其他各种食物。做饺子时老师和小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

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中,学校的孩子们分工明确,积极参与,在分享中华美食时懂得谦让,年长的孩子会主动让年幼的孩子先享用;在分到食物后不少孩子懂得克制,自己留着份量不多的中华美食,将其带回家同家人一同分享,让他们也品尝到中华美食。中华美食的影响也因此进一步扩大到学校所在的整个社区,学生的家长们在尝到孩子带回去的中餐后,会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的住家(homestay)就在公园里碰到了在该社区的一个朋友,她的朋友和她说起自己尝到了真正中国人制作的正宗中餐,和当地中餐馆的风味不同,非常好吃。有几位我在当地认识的朋友也几次请我去他们家教他们一起制作中餐,也将中华美食进一步推广到当地社会。

 

生活情况

在Whangarei的日子,我慢慢接触和了解新西兰和本地人的生活习惯,逐渐适应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风格。Whangarei自然环境有美,气候宜人,本地的人们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去沙滩、去爬山、去徒步等等。我一直都热爱户外活动,Whangarei对我来说是完美的生活之地,我常常去做不同的户外运动,也去Northland不同的村镇和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人交流。

饮食

新西兰在饮食方面多生冷清淡,但讲究食材新鲜,营养均衡。在寄宿家庭中,女主人的早餐常常是冷牛奶泡干麦片,而午餐则是一些高热量零食,比较简单,晚餐则相对丰盛,会有大量熟制的肉类与新鲜的蔬菜。喝水时当地人习惯直接引用冷水或冰水,而没有喝热水或温水的习惯。我刚开始会尝试同当地人一样的饮食习惯,喝冰水、吃生冷食物,但由于自己喜爱中餐,习惯口味丰富、加工精细的食物,所以自己会时常自行准备午餐,做得比较丰盛,每次午餐时间我拿出自己的午餐,其他老师都会围过来看我今天吃什么,他们往往会对中餐的丰盛精美感到惊叹,吃饭时我也会与其他老师聊天,分享各种生活中的事情。

穿衣

在穿衣习惯方面,新西兰人相对随意,时常着短裤T恤,穿拖鞋凉鞋。由于新西兰多雨、风大,而且难以预测,同时也因为喜爱户外运动。新西兰人常穿着户外夹克,刚到新西兰的时候,下雨时我会打伞,而周围人都不打伞,直接淋雨,或者穿着冲锋衣。后来我也逐渐习惯,时常穿着一件冲锋衣,在防风的同时以防下雨。

休闲

休闲活动上,新西兰人喜欢户外运动。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户外资源,徒步、爬山、骑车、露营等都是普遍受欢迎的户外运动,更有滑雪、滑板、跳伞、潜水等颇多极限运动为许多人喜爱。新西兰素有“徒步天堂”的美誉,几座城市有世界级的步道,引来不少徒步者;绿地沙滩也随处可见,随时随时都可以去露营;滑板场地也有很多,平时周末各处滑板池都有不少滑板的年轻人。刚到新西兰的时候,我因为不熟悉会时常待在家里,住家会常常让我去户外活动活动,后来住家带我出去几次,慢慢熟悉后,我也慢慢喜欢上了徒步、骑车、爬山等户外运动。我平时会滑一种少见的滑板,中文叫漂移板,英文“freeskate”,每次到滑板池玩的时候都会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展示我的技术之后常常会收获不少人的惊叹和赞许,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街头流行文化中中国人的身影。

学校组织的Russell露营

社交

在社交习惯上,新西兰人有一套固定的社交礼仪和一些常聊的生活话题。新西兰人见面会相互用“how are you”问好,之后可能会闲聊一会儿,离开时说“Have a good day”。聊天时注意尊重他人隐私,不随意打探别人的生活私事,除非别人主动与你分享他的私事,否则不能开口过问,因为这是越界。聊天中,话题都是生活中的各种大小事情。聊天的主题包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包括天气、交通、周末怎么样、周边新闻等等。农事也是经常谈论的话题,因为新西兰本土农业发达,新西兰人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是与农事相关的。在我待的北地城镇Whangarei里,农场与牧场很多,有很多农业家庭,或者家庭中的成员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大部分人都很了解农事。因为我出身农民家庭,所以闲谈中我常常会与他们交流农事,他们都会感叹我对农事的了解。此外,本地人家庭中都有许多子女,有的家庭多子多孙,我本人也有许多兄弟姐妹,这就为闲聊提供了许多共同话题。我时常会与其他人谈论家庭成员的情况,他们也乐于互相分享,这些也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这些共同话题很能让我和当地人引起共鸣,让我们明白彼此之间的生活其实有许多共同点,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也被拉近了。一步步地了解和交流后,我逐渐能够理解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在渐渐地融入他们的生活状态。

在Whangarei的生活与工作中,我在观察、自省和调整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本地的各种生活方式与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方法,慢慢适应新西兰的生活,渐渐融入其中,在融入地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