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交大孔办 2017-10-17 3206

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多元文明交汇、交锋、交融的国际湍流时期,中国底蕴、中国风格、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化艺术人文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在这一巨大机遇期转型发展之历史要求的必然。

2013年10月9日-11日,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与海德堡大学欧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题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城市、民族和帝国的跨媒介表达”学术论坛。论坛由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Barbara Mittler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颜海平教授和青年学者艾青博士应邀出席并做报告。

颜海平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我的梦”III:当代中国表演艺术中的跨媒介转折》的学术讲演,通过对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创作的大型音乐歌舞“我的梦”具体分析,揭示这些特殊的艺术家们是如何打破正常与异常、健全与残缺的边界,通过转换自身生命形态的创造性努力来坚定地参与社会生活,如何通过将历史愿望与人生实践内在融合的艺术表达,开启生命本体层面的叩问和涵义,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孕育出一种可以作为动态的认知方法的跨媒介审美,来重新发现、思考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中华价值与跨文化认同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艾青博士作了题为《城市家园:中国现当代电影的地方感生产》的学术报告,以当代电影作品《团圆》开题,以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明星影片公司为历史案例,从人们寓居城市的“房屋,”作为一种既是社会症候的、又是电影的喻象,聚焦切入,分析充满差异性和可能性的“电影地方感”的生产,进而揭示出现代中国电影内在而丰富的“生产性”传统及其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所可能具有的启示意义。

与会代表对分别来自艺术与电影的这两个中国案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分别从建筑、音乐和视觉艺术专业领域出发,进行了跨地域、跨时间、跨文化的回应与热烈讨论。

论坛介绍后,颜海平教授接受了特邀采访。当被问及缘何讲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作品“我的梦”时,她谈道:“我探讨的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案例;我相信这些特殊艺术家们的人生经历也蕴涵着现代中国发展史上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特别是就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而言,他们为求生存、求发展而坚韧努力的相似经验,深而言之,是在为世界舞台提供某些创造性的贡献。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有限能力,将这些蕴含在生活中、不易被认知的某种精神气质、‘中国故事’及其经验,传递和带给我们共同所拥有的人文世界。”

10月11日,颜海平教授、艾青老师应邀到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访问。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南详细介绍了学院成立以来在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及社会经济方面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近期举办的“中德老龄化论坛”、“昆曲《牡丹亭》走进海德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汉语日”等大型活动。颜海平教授认为孔子学院和上海交大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在“文化外交”发展维度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举办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