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是否在忙碌的交流中,希望看到我们为之努力的交大国际化的未来景象?
是否在纷繁的项目中,希望了解哪个项目更重要,最具有长远意义和未来可持续性?
是否在重复的工作中,希望看到到达下一步的突破点在哪里,破局的思路何在?
不妨跳出眼前的事务,来看看国际化程度更高、国际化制度更加成熟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自以为交大和MIT两校基因相似,若以MIT为榜样,或许隐约能看到我们将来的样子,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指引方向,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思路。
因国际化融入在办学的方方面面,工作体系庞大,内容头绪复杂。为简化并保证系统性,本文以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战略》文本为视角,该文本涵盖了MIT对国际化的现状总结和未来举措,能够反映一所学校在国际化工作方面的理念和实操。
【正文】
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以下简称“学校”)自1991年起不定期推出全球战略(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 MIT. 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 http://web.mit.edu/globalstrategy/]]),迄今已有6版,本文讨论的是该校于2017年5月推出的最新版国际化战略。MIT全球战略文本内容丰富,从其现状描述中提炼节选部分内容如下:
图1 MIT国际事务副教务长Richard Lester牵头制定全球战略
一、国际化现状
1.国际化特色
MIT将其Global MIT的品牌特质定位为:鼓励学生到海外实践或实习;将学校在教育、研究、创新、创业方面的成果分享应用到世界各地的创新生态体系中;师生赴世界各地开展实践与研究,担当世界问题的解决者。学校的国际化工作特色可以围绕该校的核心价值和特色,上述MIT国际化工作的特色正是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紧密关联的,如重实践、重创新、重应用等。一所学校围绕自身国际化核心和特色开展工作,才是不会远离初心的国际化。
2.校园国际化
历史上,MIT建校九年后即迎来了第一位国际学生(日本籍)。国际师生比例增加主要发生在近20年。除本科生国际生比例控制在10-11%以内,研究生、博士后、教师中的国际人才比例分别增长至大约40%,65%和43%。
图2 MIT国际学位生人数3274人(本科448人,研究生2826人)
3.教学国际化
MIT约50%的本科生毕业前具有海外学习经历,10年前该比例约为23%。其中,参与海外课程学习的学生较少,更多学生赴海外参与实践、实习、实验项目等。学校为学生海外学习提供了诸多机会和资金支持。很少学生开展学期交换项目,大部分学生愿意在1月或暑期参与短期项目。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MIT学生学业任务重;二是学生认为校内学习资源已是世界领先,在海外很难获得比MIT更好的学习体验。
4.科研国际化
MIT科研的国际资助增长迅速。一部分在校内开展这些合作研究,也有一大部分MIT研究人员或学生到海外,与国际合作者一起开展实地实验,使用全世界最先进的设施。学校着力推进海外大型机构建设项目,师生借此平台在海外开展科研工作。如在新加坡的新加坡-MIT科技联合(SMART)中心,该校有超过200位师生员工在那里开展工作。
二、国际化特征
1.国际化的高盈利性
除国际生学费带来经济收益外,国际科研合作已是学校科研经费的重要组成。科研获得的国际资助金额从2006年到2016年增长了3倍,目前占到学校总外部资助的18%。其中外企研发投入金额在MIT获得的企业方研发资助中已超过一半。国际化还可以获得间接的经济收益,由于其他国家投入研究经费的增长快于美国,积极借助于国际合作,MIT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可以到国外开展实地调研,自然科学类教师去往全世界实验室,使用最先进的实验设备。
2.影响力的持续输出
MIT强调突出其一流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国际化工作的天然属性。近二十年来,MIT投入大型海外机构建设项目规模逐步扩大,除了是对学校资源的加速扩增、提升经济收益,潜在的巨大影响就是影响力提升。目前五大项目包括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MIT科技联合(SMART)中心、在阿联酋的马斯达尔科技研究院、在莫斯科的斯科尔科沃科技研究院以及在葡萄牙进入第十年建设升级的工程科研教育研究院。除此还有院系层面的,如斯隆商学院在马来西亚合作建设的亚洲商学院、与中国商学院的不同层面合作,机械工程系在沙特阿拉伯与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产大学合作,建筑与规划学院的Samuel Tak Lee MIT不动产创业实验室拓展在中国的合作等。2018年MIT中国峰会[[[] MIT. Global MIT-China Summit. http://chinasummit.mit.edu/
[3] 所有图片源于http://global.mit.edu
]]资料显示,MIT在中国开展14个不同规模的合作项目,也不乏一些小型合作实体的建设,如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MIT合作共建的供应链学院。
图3 校长L. Rafael Reif 出席MIT中国峰会
3.教师的广泛参与
MIT的绝大教师都参与国际教育、研究及服务活动。随着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明显增长,教授们意识到国际合作能带来更多的资本和机遇,所以自发投入到国际合作中,MIT国际合作论文比例从2001年的25%增长至2016年的50%。此外,该校约40%的教师承担国际资助的项目。同时,教师还以咨询管理的方式,以参与不同层面教师委员会、专题小组等参与学校国际合作事务。
4.院校两层管理层角色的清晰定位
MIT国际化发展程度较高,学院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规划、实施、承载各类项目,在学校战略框架下,教师自主参与或主动发起国际化活动。校级国际化事务管理层的基本职能是为师生个体化国际活动提供一个稳健、持久的平台:创建安全应急系统,从服务、资源保障方面促进师生到海外;牵头制定学校战略,对全校国际化活动确定方向和原则指引;此外,在发展拓展大型项目时,学校层面在项目定位上选择着手更大规模、更大覆盖面的国际化活动,如促进关于气候、能源、清洁水资源、公众健康、都市化等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或开拓学校特色的大型机构建设项目,体现了学校层与学院层的不同思路。
除了上述节选内容分享和特征提炼外,还有其他细节也可以关注到,比如在国际合作中,学校重视与企业的关系,在科研合作方面,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获益显著;同时,学校里也有人对国际化提出质疑或持观望态度,比如部分教师认为师生在海外机构建设中花了大量时间,旅途劳顿及海外派出的机制仍需加强等。
因时间和篇幅有限,上述内容只展示出该战略内容的冰山一角,其翻译不妥之处,敬请包涵。MIT全球战略内容非常丰富,从中还可以看到MIT在国际化的风险管理思路,对全球化与美国国家利益权衡博弈的阐述等等。非常推荐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下载这份战略,查阅全文,领略全貌。
免责声明: 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和全球交大平台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