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5年沪港大学联盟年会暨“协同·发展——新形势下的沪港大学合作与交流”主题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张静,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周勤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以及沪港两地16所高校的60余位代表参会。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刘卫东主持。


丁奎岭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学校始终重视开放办学,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化、跨区域的教育联盟,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合作。过去一年,沪港大学联盟16 所高校聚焦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师生交流三个板块,在计算机科学、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彰显了沪港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义。他希望联盟成员高校携手推进沪港教育资源协同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通过视频方式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她表示,联盟建立七年来,沪港两地16所高校在人才流动和科研协作方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展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风貌。她期待联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有机融合,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早日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目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处长周勤健指出,沪港大学联盟在科研的广度、深度和热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希望联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两地资源优势,依托上海雄厚产业基础和香港国际化创新环境,积极探索产学研新路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完善。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石,要持续深化上海与香港两地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香港高校融入国家教育科技发展体系并发挥优势。他强调,沪港大学联盟是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需求的典范。为进一步推动联盟发展,他提出 “深化教育协同,共筑育人新高地”、“深化科技协同,共拓创新教育新空间”、“优化人才协同,共聚发展新动能”三点建议,期待联盟未来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香港大学学术联络部暨内地事务部总监黎慧霞与复旦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沈国麟,分别代表沪港大学联盟香港秘书处与上海秘书处,作2025年联盟工作报告。

在前期充分酝酿与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会议正式推选香港大学担任联盟第七届理事长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黄依倩代表理事长单位汇报2026年联盟工作计划。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明军与香港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娟分别代表副理事长单位发言。

随后,年会开展“协同·发展——新形势下沪港大学合作与交流”的主题论坛。香港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娟、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张国威、岭南大学副校长姚新及香港教育大学学生事务长杨志豪先后发言。联盟各校教师代表围绕 “新形势下的高校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案例分享”与“新形势下的高校合作与交流—技术赋能案例分享”两大方向开展了专题交流。
沪港大学联盟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成为新时代下香港与内地大学拓展合作,共育多元化卓越人才的重要渠道。联盟成员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
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学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