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疟经验在东南亚转化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背景与意义

疟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疟疾防控形势严峻,疟疾病例不降而有升高趋势,全球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巨大挑战。据《世卫组织2022年疟疾报告》估计,2021年全球84个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共约有2.47亿疟疾病例,95%以上病例集中在非洲地区。为推动2030年疟疾消除战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世卫组织号召各国和各合作伙伴创新疟疾的防控与消除工具,提升全球各地疟疾控制的质量和覆盖面。

东南亚的缅甸和老挝均属于疟疾高流行国家。最早于湄公河流域柬埔寨边境发现的青蒿素抗性使得大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的议程日益紧迫。2015年,大湄公河次区域6国发布了《世卫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战略》,目标到2030年在整个次区域消除疟疾。目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已进入疟疾消除的“最后一公里”。柬埔寨的疟疾工作重点在加强国家疟疾消除项目,防止疟疾再传播,为获得世卫组织的消除认证做准备。老挝的疟疾消除也取得巨大进展,2000-2010年间疟疾病例减少了92%,但在南部老挝仍时有疟疾暴发。缅甸的3个边境地区疟疾一直处于较高的流行状态,新冠疫情后疟疾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

然而,东南亚的疟疾消除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着力解决。例如,缅甸则由于该地区持续的政治不稳定,其恶性疟和间日疟例数近年来均有所增加,本地病例占所有病例数的80%以上;老挝在不同种族和地理背景下制定疟疾干预措施具有复杂性,疟疾高危地区居住着广泛的少数民族,邻近村庄之间往往显示出不同的疟疾传播趋势。柬埔寨的疟疾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难以迈向消除疟疾状态。

大湄公河次区域恶性疟和混合疟(左图)、间日疟(右图)病例分布,2022年4-9月

(数据来源:2022年世界疟疾报告,世界卫生组织)

中国曾经是疟疾严重流行国家。据统计,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疟疾病例高达3000万。经过半个多月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于2017年首次清零本地疟疾病例,并于2021年6月通过世卫组织疟疾消除认证,正式成为无本地疟疾病例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疟疾防控与消除经验,并尝试将相关经验在非洲国家开展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进一步研究中国抗疟经验在东南亚国家的可行性,将对于加速大湄公河次区域实现2030年疟疾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将延续2022年全球挑战计划项目,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创新中国抗疟方案,根据东南亚国家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当地的疟疾消除项目建议。上一年度该项目重点关注中国抗疟经验的提炼、中非疟疾防治合作效果的评估,以及采用全健康视角回顾中国抗疟经验;本项目将基于上述成果,进一步对中国抗疟经验进行推广于东南亚国家,并就中国经验转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东南亚国家加速消除疟疾的中国方案。

申请部门研究条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于2019年联合建立的全球健康学院(SGH)已在疟疾的流行病学、诊断、综合控制和消除等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与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瑞士热带病和公共卫生研究所、柬埔寨国家疟疾和昆虫学研究所、缅甸国家疟疾控制项目、老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与老挝在2021年正式共建热带病防治澜湄联合实验室。瑞士热带病和公共卫生研究所长期从事热带国家的疾病控制工作,有着丰富的卫生项目设计经验;在现场流行病学方面,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均有专业团队,能提供指导并在现场调研时提供技术支持。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与近 50 个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保持伙伴关系,开展 30个国际项目,如全球疟疾基金(2003- 2012年)、中英坦疟疾合作项目(2015-2018 年)和中国-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疟疾试点项目。自 2018 年以来,建立了基于机构间的中非消除疟疾机构合作网络,涉及 9 个国家。从 2007 年到 2010 年,作为技术机构,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帮助在非洲建立了 4 个疟疾中心。

项目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抗疟经验、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基本要素,参加本活动的学生将赴东南亚国家现场实地调研疟疾防控需求,探索中国抗疟经验在东南亚国家转化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东南亚国家的疟疾消除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学习目标

学生在项目结束后将能够:

1.使用国际语言向全球伙伴分享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成就--中国抗疟经验;

2.结合自身专业,从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提供角度,寻求“中国方案”与疟疾流行现场需求的结合点,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通过团队协作开展可行性研究,完成一套全球卫生现场项目实施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