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非高等教育与科技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图]
2017-07-21 5048

为深化上海交通大学与非洲的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升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影响力,7月13日-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银行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举办的2017中非高等教育与科技论坛(1st Africa-China-World Bank Education Partnership Forum: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中非高教与科技论坛”)上海站论坛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此次论坛围绕中非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治理、创新工科教育、科研创新及产业化等多个板块展开热烈研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世界银行首席教育专家梁晓燕、来自撒哈拉以南地区70多位非洲大学校长、研究机构领导人及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前来作学术报告。论坛由上海交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莫亮金主持。  

黄震对不远万里而来的非洲朋友以及世界银行专家组表示欢迎和感谢,中非友谊源远流长,高校在推动中非合作进程中,在科学技术、语言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之一,目前在上海交大就读的非洲学生有205人,37人为在读博士生,31%就读于工科领域,25%就读于医科领域,他们立志于学成归国、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中引领先进技术的创新。  

梁晓燕在致辞中感谢上海交大为此次中非高教与科技论坛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示世界银行十分愿意帮助搭建有助于非洲国家科教水平发展的合作平台,相信上海交大的办学管理经验能给非洲各国高校提供借鉴,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为中非多层次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双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广泛深入交流。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做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分析案例作“中国高校国际化”主题发言,报告中分析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和趋势,期望通过与非洲大学加强高层次交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促进中国与非洲大学的合作关系朝着良好方向持续发展。  

来自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校长Rose A.Mwonya女士指出,近年来非洲农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粮食危机挑战。而频繁的干旱、年轻人教育缺失、农作物及牲畜病害、技术及创新能力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农副产品附加值低下、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是造成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为应对挑战,非洲需要与中国合作,促进双方人员交流。  

坦桑尼亚纳尔逊·曼德拉非洲人科学技术学院校长Karoli Nicholas Njau介绍了非洲大学的现状和治理模式。他表示,非洲高校当前主要面临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科研水平较低、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非洲采取了一系列转型措施,并将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有效的合作关系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基石,今后,纳尔逊·曼德拉非洲人科学技术学院将进一步利用其国际合作网络,汲取全球技术知识和先进经验,解决非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王如竹教授做科研创新与产业化精彩主旨演讲,报告中展示了如空调数字化项目、中意能源楼、华为最佳合作团队奖等多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赢得了非洲同胞们的阵阵掌声。  

高等教育研究院朱佳斌做上海交大与中国创新工科教育主题报告,展示了上海交大工科教育的变革发展。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黄佩森以及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俞进分别以所在学院为例做创新工科教育的案例分析。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监牟婧雯做中非大学评价指标对比报告。  

世界银行及非洲代表同时参观了紫竹国家高新区展示中心和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代表们表示展厅以强大的视觉效果震撼全场,赞叹不绝。部分来宾同时前去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希望将上海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传达到非洲地区。  

本次论坛是非洲高校及科研机构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上海,聚焦非洲教育与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促进中非交流合作有着重大意义,促进了中非学者和技术人员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分享领域的合作,传播了中国先进高等教育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