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交大人入选202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2024-07-17 959

日前,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发布仪式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开幕。会上揭晓了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以下简称TR35)中国入选名单,祖丽皮亚·沙地克、谢赛宁、王飞、庄友文4位交大人荣列其中。

本次活动以“Infinitas未来无限”为主题,旨在展现青年科技人才的智慧与潜力,探索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活动共邀请到近80位海内外学术大咖、青年人才、科技企业和金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就科技创新、学科融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IEEE Fellow刘明分别致辞,表达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期望和对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心。

祖丽皮亚·沙地克

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2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校友

入选理由:证实氟化锂和氢化锂是金属锂负极界面的主要组分,并建立电池失效模型,为金属锂负极界面优化和超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提供重要思路。

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负极,被视为新一代储能体系的“圣杯”电极。不过,由于锂负极/电解液界面的不稳定性,以及锂反复电镀/退镀过程中的枝晶或死锂生长,锂金属通常展现出较差的电化学性能,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深对金属锂负极界面的系统性认识。为此,祖丽皮亚·沙地克将研究方向集中在金属锂电池界面原位研究和调控上。

她结合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和分布密度函数技术,定性/定量分析了电解液溶剂化结构、金属锂负极界面中的晶相/非晶相组分,成功地证实了氟化锂(LiF)和氢化锂(LiH)是金属锂负极界面的主要组分,并且可能以LiFxH1-x固溶体形式存在,因此有利于锂离子在界面扩散。

她还提出金属锂负极界面中的LiF与常规LiF之间的不同,前者的X射线衍射峰形较宽、晶格参数更大、晶粒更小(尺寸约为3纳米),因此有利于锂离子在晶界的传输。该成果为实现对锂负极表面/本体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系统认知,提供了极为关键的实验依据,也为界面优化带来了有效的研究思路。

谢赛宁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CM试点班)本科校友

入选理由:专注于探索视觉智能,开发出下一代视觉理解和生成的基础架构,其有效性在OpenAI的Sora等模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正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离不开视觉器官的进化一样,未来的人工智能也离不开视觉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在过去十余年间,谢赛宁一直专注于视觉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他曾参与开发下一代神经网络模型 ConvNeXt和DiT。

ConvNeXt作为一种纯粹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具有无注意力机制、分阶段结构等优点,无论是在准确性、可扩展性还是鲁棒性方面,都能与Transformer架构相媲美。该成果也充分证明,即便是在Transformer主导视觉识别任务的当下,精心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仍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DiT则是一种创新的图像生成框架,将Transformer应用于扩散模型中,能够有效提升图像生成的质量和效率。

最近,他又参与提出了可扩展插值Transformer模型SiT。该模型基于DiT主干构建,相较于标准的扩散模型,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两个分布之间的连接。并且,在ImageNet 256x256基准测试中,使用完全相同的基底网络、参数数量和每秒浮点运算次数,SiT的性能全面超越DiT。

王飞

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学科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

入选理由:首次在实验上展示了包含30个逻辑门元件、30层DNA链取代反应的大规模计算电路的可靠运行,突破了近20年DNA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

王飞的研究致力于解决液相大规模信息处理有效性的挑战,致力于构建大规模的DNA分子计算与大数据DNA存储系统。

她提出了以单链DNA作为全局性传输信号的通用性液相集成电路构建策略,并基于此构建了具有通用性编程能力的DNA可编程门阵列(DPGA,DNA-base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过DNA分子指令调用DPGA中的逻辑门元件,实现了类似电子系统FPGA模式的DNA计算电路配置。

并基于构象-自由能协同设计思想,设计了结构精简、响应迅速、运算精确DNA计算元件,构筑了一种新型的可寻址调用的双轨逻辑门,实现了一百余种不同计算功能的稳健运行,展示了迄今为止DNA电路编程最高的程序多样性。

这些研究实现了DNA分子电路可编程性与可扩展性的突破,同时建立了将DNA计算的设计者与用户分离的标准化设计范式,为DNA计算体系的软硬件独立开发以及推动DNA分子计算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庄友文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课题组长、研究员

入选理由:从多个层面阐明了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机制,为设计更加安全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提供了精确模板和创新途径,助力应对全球蔓延的“阿片危机”。

全球20%-40%成年人受慢性疼痛困扰,阿片镇痛药成为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阿片类镇痛药在发挥治疗效应的同时,也伴随系列严重的毒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和成瘾等,极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庄友文致力于对阿片受体的活性和信号传导调控分子机制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新型阿片镇痛药的合理设计和发现提供新思路。

他首次揭示了吗啡和芬太尼分别与阿片受体μOR结合的精准结构,澄清了领域内对吗啡和芬太尼结合模式混乱的认识,并明确了芬太尼衍生物与μOR的构效关系,对未来更安全的阿片类镇痛药的设计提供了模板。

他还发现不同药物分子可以激活μOR产生多种构象和活性状态,揭示了配体介导μOR产生偏向信号的新机制,并设计了新型的信号偏向性分子,为后续μOR的G蛋白偏向性药物定向设计和进化明确了方向。

他系统地阐释了内源性阿片肽选择性识别和激活阿片受体的机理,提出了阿片受体遵循一套保守的激活机制,发现了多个新的阿片受体潜在可成药口袋,将有效促进新型阿片药物的开发。

他的研究解决了积淀在阿片受体药理领域长期未解决的多个问题,在完善对阿片受体生物学和药理特性认知的同时,明确了新型阿片药物设计开发的底层思维逻辑,为新一代阿片药物的发现指明了方向。

【奖项简介】

TR35起源于1999年,此后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35岁以下来自科技领域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青年领袖,组成年度TR35名单,而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和创新者被列入其中。2017年,DeepTech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TR35评选正式落地中国,全力关注和挖掘中国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力量。210位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在过去的六届评选中崭露头角,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背景。TR35的评选考察候选人的创造力、影响力、进取力、未来潜力和沟通力,将入选者分为发明家、先锋者、创业家、人文关怀者以及远见者。